图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_BBIN宝盈app下载-官网推荐**

BBIN宝盈app下载-官网推荐**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教育类 > 学科教育 > >

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
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BBIN宝盈app下载-官网推荐** | 本文已影响
摘要:根据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,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,它能面向全体学生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,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。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究,阐述了对“分层教学”的一些认识。
关键词:初中数学;因材施教;分层教学
        一、前言
       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,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,它强调了“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,要做到因材施教,分层提高,让尖子生冒出来,叫后进生不落伍,达到班级整体优化”。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,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,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,设计教学内容,控制教学进度,变换教学手段,确定评估方法,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!
        二、分层教学的必要性
        新课程标准指出,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,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,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,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。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及普通班,但在同类班级中,学生基础知识状况、兴趣爱好、智力水平、学习方法等仍存在差异,而且一个班里人数较多(一般有45人到60人),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,长期下来必然有一部分学生“吃不饱”,一部分学生“吃不了”,优等生学习没动力,冒不了尖,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,就如笔者所带的八年级172班(实验班)来说,全班58个学生,第一学期段考及期考都有三四个学生拿数学满分,四十个左右学生拿80分以上,还有一小部分在60~80分之间,总有两三个学生不及格,在普通班里数学成绩差距就更明显了,这样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,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。
        因此,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,因材施教,循序渐进,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,激发创新思维,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,逐步提高,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。
        三、分层教学的实施
        1.学生分层
        在教学中,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、学习能力、学习态度、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,再结合学生的生理、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,可将学生依好、中、差按3:5:2的比例分为A、B、C三个层次。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前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,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,统一师生认识;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,通过学生自我评估,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;最后,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,若有必要,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,公布分层结果。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,又保留了“脸面”,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,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在编排座位时,最好四个人(1好2中1差)为一个学习小组,便于讨论、辅导、交流、提高,体现群体中的“优势互补”。而分组是相对的,并非一成不变的。经过一段学习后,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,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,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,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(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),激励学生上进,最终达到差的逐步解体,好、中层不断壮大的目的。
        2.教学目标分层
        备课时要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,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。一般来说,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:一是基础目标,即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,适用于低层学生;二是中层目标,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,适用于中层学生;三是高层目标,即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,适用于高层次学生。目标分层要注意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,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。
        如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——因式分解法”的教学目标可定为:
        基础目标:会用因式分解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。
        中层目标: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,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,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。
        高层目标:能灵活地选择方法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一元二次方程。
        3.教学过程分层
       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,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,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,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;简单的问题,让C层学生回答;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,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,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、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,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,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,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。对B、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,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,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,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。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,领悟基础知识、基本方法,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,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,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。
对A层学生以“放”为主,“放”中有“扶”,突出教师的导,贵在指导,重在转化,妙在开窍。
        4.课堂练习分层
       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,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,及时反馈、矫正,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,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,反馈教学信息,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,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。因此,教师要在备课时,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,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,习题综合与技巧要分三个层次: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,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;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,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;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,以A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。如教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—因式分解法 ”时,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:C层练习:3x2-6x=0;y2-16=0;x2+2x+1=0;B层练习:4x2=11x;(2x-1)2-x2=0;x+3-x(x+3)=0;A层练习:3x(x-1)=2(x-1)(x+1); x2-4x+4-(x+3)2=0;x2-x-6=x+2;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,A、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,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,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。
      5.辅导分层
        学生训练时,要做好课堂巡视,及时反馈信息,加强对B、C层次学生的辅导。对C层次的学生,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,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,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,开拓学生的视野,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。平时的课堂训练,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的学生帮助C层的同学,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,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发展,开展好第二课堂对推动后进生转化,搞好优生优培会起到积极作用,主要是通过抓“课堂补偿”,强化A类教学,开发非智力因素,转化后进生。
        6.作业分层
       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,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,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。如果作业还是按一个层次、一个模式来进行,那么就会出现作业过难或过易的情况。作业过难会使C层的同学无法完成,而只好去照抄或根本不做;作业过易又会使A层学生觉得简单,上课和作业不积极开动脑筋,无法产生学习兴趣。因此,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,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,设计不同题量、不同难度的作业,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,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。C组做基础性作业;B组以基础性为主,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;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、综合性的题目,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“跳一跳,摘到苹果”,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
        比如,在教学“绝对值”一节时,可这样设计作业:对C层学生只设计“求一个具体数字的绝对值”,如“|-2|=?|3.2|=?”等类型的题目;对B组学生还需设计“求一个字母的绝对值”,如“当x<0时,化简|x|=?”等类型的题目;对A组学生除了上述两种题型外,还要设计“求一个代数式的绝对值”,如“当x<2时,化简|x-2|=?”和“若|x+2|=3,则x=?”等,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。在作业批改上,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,发现问题及时订正,集中的问题可利用下一节课前组织讲评,反复训练,真正掌握;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、互改等方式处理。
        7.评价分层
        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“尺”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,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、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。因此,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、考卷、回答问题,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。对学习有困难、自卑感强的学生,要多给予表扬,寻找其闪光点,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,使他们看到希望,逐渐消除自卑心理;对成绩一般的学生,采用激励评价,既指出不足,又指明努力方向,促使他们不甘落后,积极向上;对成绩好、自信心强的学生,采用竞争评价,坚持高标准严要求,促使他们更加严谨、谦虚,更加努力拼搏。每学期要集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,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,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,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、鼓励、热情关心,帮助分析原因,树立信心。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,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,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。
        四、结束语
        以上这些就是笔者对班内分层教学的认识和做法,虽然实施分层教学有一些困难,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班里每一个学生,因为他们的学习程度各不相同,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互相激励和启发,而不是互相干扰,具体操作起来困难比较大。其次,教师备课的难度也显著增加了,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,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,工作量毫无疑问也是很大的。因而,“班内分层教学”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。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,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,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,提高了学习效率。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,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。 
参考文献:
[1]教育部.数学课程标准(实验稿)[S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 2001.
[2]孔庆邮.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[J].中学数学教学,2002(1).
[3]冯跃峰.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[J].中学数学,1997(2).
[4]赵光千.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(初中数学)[M].北京:新华出版社,2005.
[5]马忠林,魏超群.数学教育评价[M].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7.
[6]丁学文.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策略与反思[J].数学教学与研究,2010(26).

BBIN宝盈app下载-官网推荐**

随机阅读TODAY'S FOCUS